看成都歷史沿革,四川省會還真遷往過川北閬中!
文章來源: | 時間:2022-11-06 | ajinshou.com
行政區劃位置:四川省 成都市
成都,位于四川省中部,是四川省省會、副省級城市,中國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,是西南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。
成都是古蜀文明的重要發源地,“天府之國”的中心,有著世界罕見的3000年城址不遷、2500年城名不改的歷史特征。
前316年,秦滅蜀,始設蜀郡并成都縣。前311年,仿秦制重建城垣,為有文獻記載的城市規劃與建設之始,迄今已有2300多年。
漢因織錦業發達專設錦官管理,故有“錦官城”“錦城”之稱,五代后蜀時遍種芙蓉,故別稱“芙蓉城”“蓉城”,簡稱“蓉”。
1921年始設市政籌備處,1928年正式設市。
歷史沿革:成都具有悠久而獨特的歷史始原,文化積淀極其深厚。
早在距今約4500年至3700年,成都平原已出現被后世稱為“寶墩文化”的一系列古蜀先民的聚落中心。這些聚落中心均已夯筑了城墻,建筑了祭祀和集會的場所。根據“金沙遺址”出土的大量歷史遺存,基本可以推定,至遲在殷商晚期至西周初期,今成都一帶已經成為古蜀王國的中心都邑所在;而根據成都商業街戰國船棺葬群的發現則進一步證明,至遲在戰國早期,今成都市區中心可能已經出現比較規范的古典城市,極有可能就是古籍所說的古蜀最后一個王朝“開明王朝”的國都。
公元前316年,秦滅蜀,以其地設置蜀郡,在蜀王舊都一帶置成都縣,為蜀郡治所。公元前311年,蜀郡守張若在蜀國都城成都的基礎上,修筑成都大城和少城,城市規制仿照秦都咸陽,這一重大事件被后世公認為成都建城的標志。此后,蜀郡守李冰在蜀人治水事業的基礎上主持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。都江堰把成都平原造就成為富饒的“天府之國”,為成都城市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,使成都迅速成為西南地區的經濟、政治、文化中心。
自秦代興建成都大城2000多年以來,成都城市或毀而重建,或擴而新建,城址從未遷徙,“成都”這一名稱也從未改變,在中國眾多歷史文化名城之中是絕無僅有的。兩漢時期,成都城市經濟得到長足發展,到西漢末年已成為僅次于長安的全國第二大手工商業都會。成都不僅是西南地區最大的商品經濟活動的中心,也是“南方絲綢之路”的起點和重要口岸。
從兩漢至三國蜀漢,成都精美的蜀錦一直受到官方和民間高度贊賞和歡迎;這一時期,成都因出現一座專門織造蜀錦的官營作坊“錦官城”而獲得“錦官城”和“錦城”兩個別稱。
唐代,以成都為中心的“劍南西川道”是全國最富庶的地區之一,當時有“揚一益二”之說。中唐以下,成都又成為唐王朝的“南京”。
五代前、后蜀和兩宋,成都的繁榮再一次達于鼎盛,后蜀主孟昶下令在成都城上遍植芙蓉,成都故此得到“蓉城”的別稱。
宋代,四川地區被劃分為益州路、梓州路、利州路、夔州路,簡稱“川峽四路”,故“四川”一名即由此而得,成都為益州路治所在。
元代,建置四川等行中書省,簡稱四川省,以成都為治所,這是成都為省治之始。
明代,在四川建置四川承宣布政使司,成都為布政使司治所。
明末清初,成都地區先后發生張獻忠大西軍、明軍及清軍之間的多次戰爭,城市遭到毀滅性打擊,整個城池成為一片廢墟,
四川省的治所也一度被迫從成都移往川北的閬中;從康熙到乾隆,清政府推行“湖廣填四川”的移民政策,鼓勵墾荒占田,使川西平原和成都城市經濟再度繁榮。經過康熙、乾隆年間的兩次重建和擴建,一座宏偉的成都新城又重新屹立于原來的舊城址之上。
清代,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改為四川省,成都為四川省治。
民國初年,成都仍為四川省治所在地。
1922年,成都、華陽兩縣合并為市,成立市政公所,縣治保留。
1928年,成都市政府建立,成都市為省轄市、省會。
1949年12月,成都解放,始為川西行政公署駐地。
1952年,行署撤銷,恢復四川省建制,成都市為四川省省會至今。
截至2020年,成都市轄:錦江、青羊、金牛、武侯、成華、龍泉驛、青白江、新都、溫江、雙流、郫都、新津12個區;簡陽、都江堰、彭州、邛崍、崇州5個縣級市;金堂、大邑、蒲江3個縣。
另外,成都市有國家級自主創新示范區——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、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——成都經濟技術開發區、國家級新區——四川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(2014年10月2日被國務院認定為國家級新區);2020年4月28日,四川省人民政府同意設立成都東部新區。
行政區劃新聞 中國行政區劃